郭爱帮:历史不会忘记

  [人物简介]郭爱帮,男,1937年6月出生,中共党员,初中文化,1955年3月参加工作,甘肃省金塔县人。退休前为油气集输公司副经理(正处级),1997年6月退休。

  在胜利油田的历史上,郭爱帮这个名字并不算特别响亮。但在当年的大庆石油会战中,郭爱帮却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。

  50年代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发展时期,国家要建设,石油是关键,解放初期全国石油只有玉门、新疆两个油田,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,石油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工作,力争尽快找到大油田,甩掉石油落后的帽子。1958年初,石油部决定组建松辽石油勘探局,负责对松辽盆地石油地质情况进行勘探,郭爱帮作为第一批参加松辽石油勘探的工人,所在的32118队是松辽石油勘探局第一支钻井队,他们打的松基3井是发现大庆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,松基3井见油后,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各油田调集大批钻机,对现在的大庆油田进行了历时三年大规模的勘探会战,至60年代,终于甩掉了我国“贫油国”的帽子。

  在当时,工作、生活条件相当艰苦,环境十分恶劣,钻井队不仅负责打井,围绕钻井业务的所有辅助工作如修路、井架安装、设备装卸等都由钻井队自己去完成,那时既没有现代起重设备,也没有大型运输工具,钻井设备只好拆卸装运,全靠人抬肩扛,然后再拼装起来。整个工作过程不仅是技术的较量,而且是繁重的体力消耗。作为一名普通的石油钻井工人,郭爱帮当时只有一门心思,多打井、多出油,再苦再累也心甘。他是从地质普查队调来钻井队的,对钻井业务是外行,但工作性质要求每个钻井工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业务,能够独挡一面。因为钻井的整个操作过程是一环扣一环,环环紧扣,容不得半点差错。技术操作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,唯一的办法是在干中学,在学中干。他坚持做到嘴勤、手勤、腿勤,工作中勤学好问,很快便学会了内外钳工、井架工、副司钻、司钻等各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,成为钻井队的业务骨干。

  1959年4月,在松基3井安装井架过程中,那时没有什么吊装设备,都是用手摇绞车进行作业,因速度快,他的左手大拇指不慎被钢丝绳压断了,当时医疗条件很差,他到医院进行了简单治疗,考虑到队上人手少,没等骨头长好就急着上班了。左手不能负重,只能用一只手干活,困难可想而知。但是,他始终坚持奋战在一线,领导和同志们几次劝他下来休息,都被他婉言谢绝。至今他的左手大拇指由于没得到及时治疗而落下了终身残疾。1959年10月,在打葡1井时,当时他任副司钻,负责泥浆泵的运行。有一次开钻时,泥浆泵不上水,经分析是泵的上水龙头被冰碴堵住了,当时1000多米的钻具还在井里,全班都束手无策,急得团团转。他此时考虑的是如持续时间久了不但会造成卡钻事故,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生产任务的完成。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,在这关键的时候,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不能袖手旁观。他不顾天寒地冻,砸破泥浆上的冰,跳进泥浆池中,把泥浆泵水龙头里面的冰碴一点点抠出来。在冰冷的泥浆池里干活,那种滋味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,等他从泥浆池上来时,冻得站立不住,连话都说不出来了。就这样,不但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,而且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。

  1959年11月,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,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。

信息来源: 
2011-09-20